推送式生活和主动性遗忘

只专注于一件事情,便是禅定。

让错综复杂的思绪平静下来,时空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。存在的,只有此刻。

这种简单的生活,便是克己复礼。

可现代社会匆匆忙忙,关系和事务层层交叠,我们再也慢不下来了。内心也很难回到那最朴素的状态。

被调度的生活

有人创造了算法,我们接受了它,以为会提高效率,未曾想却反被其统治。从打车软件到外卖软件。被安排的订单,被规划的路线,分秒不差的配送时间。在一声声的系统提示音里,无法喘息。劳动者仿佛融入到了系统当中,变成了系统调度的一颗棋子。唯有顺着算法的旨意,才能继续工作。

而这种被调度的生活,对于谁又不是呢?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生活的重心被转移到了那台小小的电子设备上。闹铃响起,我们拿起手机,右滑或点击推送,又或是执着于消除那一个个小红点。我们好像被安排一样,丧失了主动权。

属于我们的数据被免费的名义存储在云端,穿梭于一个个机器学习模型之间。变成了一条条个性化的推送消息,比我们还要了解我们自己。却又在为他们创造着来自我们的收益。

而我们却仿佛习惯了一样,沉浸于这种循环中无法自拔。

被强化的习惯

推送引导着我们打开应用程序,投其所好的算法已将内容准备就绪。每一次滑屏和退出,每一个赞和评论,都在强化着算法,而算法的强化也让我们更习惯于这种模式。

量身定制的内容看似贴心,却无时无刻不在挤占着我们的时间。我们淹没在同质化的内容中,无法自拔。信息变成了茧房,我们在信息中自缚。我们明知这些信息的无用,却是无法抑制的拥抱着,享受着这些信息。

Evbestie, CC BY-SA 4.0, via Wikimedia Commons

我们害怕不确定性,我们不愿意拥抱未知。而在算法和数据编织出来的这片园地,我们被安排,也习惯了被安排。

被改变的记忆

随着计算机和搜索引擎的出现,我们也似乎健忘了起来。但并不是我们的记忆力变差了。而是我们的记忆方式发生了改变。我们越来越不习惯记忆事物本身,而是记住了找到事物的路径。

众所周知,我们的大脑是单线程运作,并不擅长同时处理若干任务。同时我们的短期记忆也是有限的。无法记住大量事项。否则便乱了方寸。

大道至简,主动遗忘便是解决方法之一。有的人为获得心灵的平静选择冥想,想要摆脱脑中的杂念。但从源头出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办法呢?

任务管理系统

焦虑引发拖延,我们在拖延中逃避,又在事后感到痛苦。而我们大脑中内建的任务管理系统又十分低效,无法帮助我们克服拖延。于是,各种时间管理方法便应运而生。因为接管了大脑对「应该做什么」的记忆,减轻了短期记忆的负荷,从而减少焦虑,同时也更可靠。

以 GTD 为例,GTD 要求使用者将需要做的任务移除出头脑,置入一个称为「收件箱」的记录区,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处理清空待办任务。

而番茄工作法亦有异曲同工之妙,虽然其更侧重于追踪和可视化任务完成情况。

但万变不离其宗,这些方法的本质都离不开「推送」和「遗忘」。

拥抱推送式的生活

无论是「君子不器」,还是「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」。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。科技和算法也应如此,为人的发展赋能。而不是把人作为一种手段,异化为工具。

科技公司在推送机制上花了很大的功夫,甚至利用心理学去增加用户黏度。而这一机制的成功也证明了我们的大脑是吃这一套的。那不妨反其道而用之,将推送机制应用到我们的自身发展中去。

将安排的主动权重新接管,便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。

因此,不妨提出一种新的时间管理模式,将「推送」和「遗忘」相结合,并且侧重于「推送」这一方面。

首先我们将待办事项转移到记录区当中,并且给出每项任务的预估时间。再将这些事项以一定顺序编排。

通过借助一些应用程序,将待办事项在指定时间推送。接到推送后我们可以选择执行或者跳过任务。

同时,任务执行报告会周期性生成,以此来评估这段时间内的工作效率。